花連秀林鄉的普明寺是一間充滿歷史的古寺,簡樸的寺院中供奉著「惠門山延命地藏尊」,文藝復興樣式的山牆與一般寺廟風格迥異。普明寺旁就是派出所,慈濟靜思精舍也近在咫尺,這裡是太魯閣族部落─佳民村的所在地,佳民舊稱巴拉奧西拉克(Palao-silag),太魯閣語「水田的上方」 之意,村落緊鄰北加禮宛山山麓,是一處離花蓮市不遠的美麗小村。
花連秀林鄉的普明寺是一間充滿歷史的古寺,簡樸的寺院中供奉著「惠門山延命地藏尊」,文藝復興樣式的山牆與一般寺廟風格迥異。普明寺旁就是派出所,慈濟靜思精舍也近在咫尺,這裡是太魯閣族部落─佳民村的所在地,佳民舊稱巴拉奧西拉克(Palao-silag),太魯閣語「水田的上方」 之意,村落緊鄰北加禮宛山山麓,是一處離花蓮市不遠的美麗小村。
紀錄片《灣生回家》描述了日本人移民來台灣的開拓史,吉野移民村是片中主要故事場景,截至今日當地仍留有許多老房和遺跡,最著名的莫過於吉野佈教所,吸引許多灣生回來遊覽。在台灣的另一端,彰化芳苑鄉草湖地區過去也有個日本移民村─秋津村,這裡是台中州最早的移民村,建立於昭和7年(1932年),當時共有156戶的日本移民,居民是來自九州鹿兒島、熊本等地,離鄉背景來到此散佈荒沙的靠海土地落腳。
蜈蚣陣是南瀛廟會中獨樹一格的陣頭,台語稱為「犽罡坪」,由穿著古裝戲服的孩子坐在棚架上扮演傳統戲曲人物,藉由人力推行的方式繞境,睽違20年沒有建醮的歸仁仁壽宮,累積動員的能量相當壯觀,出了兩條蜈蚣陣,分別是保西代天府、花園上帝公壇兩間廟負責組陣,是這屆王醮的亮點之一。
2009年1月19日來到西螺鎮的廣興國小,這間創立於大正10年(1921)的老學校,日治時期稱為「埤頭埧公學校」,曾經校園內有座校內神社,1945年神社被拆除,但尚有一個鳥居保留下來,只是外觀被改裝過了,成了兒童樂園的牌樓。拜訪當時學生尚未放寒假,下課後正在兒童樂園嬉戲,孩子們對此學校的歷史故事並不了解,天真地開心玩耍。
1983年一部黑幫電影《台西風雲》讓台西這個靠海的小鄉鎮,背上了黑道故鄉的損名,其實這個風頭水尾的鹽分地帶,距離雲林縣治斗六太遠,加上工商業不發達,居民以傳統捕魚和農業為生。因長期未有發展,台西街區30年來沒太大改變,當地人口嚴重外流、外籍配偶比例高,日本時代此地屬台南州下虎尾郡海口庄,地理上距離府城台南州廳遙遠,目前留有一棟木造的庄長宿舍,長期呈現廢墟狀態。
接觸宗教民俗這麼多年,如果你問我這世界上神存不存在?我的答案是有,這是這輩子第二次看見神蹟,歸仁仁壽宮睽違20年建醮送王當天,從11點多王船點火到下午1點14分中間的船桅倒下,整根船桅竟在熊熊烈焰中撐了快2個鐘頭屹立不搖,而王船早在前30分鐘已經燃燒完畢,許多圍觀民眾見船燒完,不耐32度豔陽紛紛先離開。
昭和6年(1931)虎尾郡下有三棟建築物完工落成,分別為虎尾郡役所、虎尾郡守官邸,以及位於海口庄的「海口警察官吏派出所」。海口是雲林縣台西鄉的舊稱,與耆老聊天仍可聽到台語「海口厝」這個地名,日本時代海口庄有三個警察官吏派出所,分別為海口警察官吏派出所、崙子頂警察官吏派出所、東勢厝警察官吏派出所,今僅存海口這棟建築物,其他已被拆除了。
日本將神道教的習俗文化帶進了台灣,在過去每逢神社大祭必出動街町團體參與,東洋風味的祭典、扛轎也間接影響了本島的廟會文化。昭和七年(1932)台灣文官總督中川健藏在位的時代,豐原城隍廟廟方為了能順利舉行台式慶典,打造了一只日式神輿讓城隍爺坐上日本轎出巡,無論步伐、口號皆是採用日本方式,雖歷經改朝換代仍然傳承下來,已成為台灣最特別的一個宗教景象。
漫步在二林街上,巷弄內有座宏偉山門的佛寺,走進院內方知別有洞天,一座東洋風格的寺廟,就隱身於新築的法林禪寺右側,傳統的鬼瓦、唐破風被保存下來,一旁還有著小巧精緻的日式庭園,寺方不因為改建而將原寺拆除,我喜歡這禪寺的歲月外牆上的綠,洗出了一番清新,大門兩旁對聯寫著「四相未空何須別求南海、一塵不染此處即是西天。」